隐藏导航
展开导航
中欧关系
主题简介
欧洲与中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两端,欧洲是中国的“远夷”,中国是欧洲的“远东”。欧洲一体化组织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1975年。1985年,双方签订贸易与合作协议,眼下正在谈判伙伴关系与合作协议。中欧关系重点是经贸,欧盟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体现了双方市场的相互依赖。但也因为经贸产生不少纠纷。这些纠纷一方面使中欧冲突解决机制更完善,另一方面也推动双方内部调整以适应双边关系发展。政治上,中欧在武器禁运等议题上存在争议。
相关研究者
宿亮 | 2013-10-09
2013年,欧盟与中国同时成为北极理事会永久观察员,那么欧盟在北极地区的战略是什么?中欧之间是否有合作可能呢?学者提出,欧盟应采取“拉俄联中”,采取利益交换, “合纵连横”参与北极治理。
宿亮 | 2013-02-01
上世纪60年代末,中英之间经历一段“人质外交”。中国最高领导层在特殊政治环境中,控制国内情绪、保证外交稳定;而英方奉行“沉默外交”,没有对中国严苛制裁,促使双方谈判团队在彼此准确理解对方想法的前提下开展外交解决,避免类似美国和伊朗1979年人质事件后外交关系不断恶化的状况。
宿亮 | 2012-12-13
猜测未来世界政治格局一直是国际关系学者的主流趣味。有学者认为,由于中国、美国和欧洲在全球政治经济中的重要性,由三国共同协调世界秩序的“三边时代”有可能主导世界。其中,欧盟可以作为连接中美的桥梁,利用欧盟与中美的双边关系,增进中美之间的互信。
宿亮 | 2012-12-05
“中国威胁论”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是老生常谈,而关于中国资本输出对发达国家造成的竞争压力是“走出去”战略实施后常被西方提及的议题。中国对俄罗斯和中亚地区的投资就使得欧盟频频紧张,后者将这一地区看做战略能源基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经济发展和资本市场运作本无可厚非,但过分无序扩张引发对手恐慌和国际压力的话,实际上得不偿失。
宿亮 | 2012-11-22
没有人想要的产品是卖不出去的,公共外交领域也是如此。中国近年来在欧洲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和孔子学院等机构惹人眼球,但欧洲民意调查显示,中国形象并没有因此得到根本性改善。中国亟需改善其公共外交方式方法,扭转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并以此推动中欧关系发展,这可能会成为中国政府突破种种外交难题的新途径。
陶郁 | 2012-08-15
许多人担心中欧两方将在非洲大陆上产生距离的摩擦甚至冲突。然而,史黛却指出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在她看来,中国在非洲采取的一些新做法,不仅促使欧盟成员国在有关问题上进行整合与协调,还推动了欧盟重新审视和反思自己与非洲之间的既有联系;而中欧在非洲进行合作的可能性也因此得以提升。
宿亮 | 2012-06-28
欧洲人眼中,中德经济关系的迅速升温一方面代表了欧盟整体对中国外交的话语权提升;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统一的外交战略,一些欧洲学者也担心这种趋势会导致德国过于强调自身经济利益,而忽视欧洲整体利益。
宿亮 | 2012-05-14
中国政府只需要支持欧盟范围内的环保组织游说欧盟各大机构,就能够向欧洲国家施压,伸张中国的利益诉求,用这种方式与欧洲谈判正是“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回到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