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导航
展开导航
王菁 | 2016-12-06
文明的兴衰与国家的成败之间的关系,在一般人眼里,恐怕跟鸡与蛋的关系十分类似。鸡生蛋,蛋生鸡,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是一个难以辩清的问题。类似的,究竟是文明的兴衰导致了国家的成败,还是国家的成败决定着文明的兴衰,也不是那么容易就拎得清的。 美国汉学家列文森曾经说过,现代中国的世界观,是由原来的中华帝国文明而来,经历了从 “天下” 到 “国家” 的转变。而 在许多当代学者眼中,美国是从一个由清教徒建立的 “国家”,变成了一个以多移民为基础、掌握世界话语权的 “帝国”。 2016 年 3 月,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王赓武教授在 The American Interest 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名为 “两个文明的故事:中美能够发展出一个双方都认同并且维护的世界秩序吗?”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从中美的现实和历史出发,比较了中美世界观和政治理念的异同,阐述了文明的兴衰和国家的成败之间的关系。 今天:现实中的中美异同 为了具体说明现实中的中美异同,作者分析了两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习近平和奥巴马。他认为,两位领导人在各自的从政道路上既有相似也有不同。相同之处在于,两人年轻时的经历都很坎坷,都同时克服了重重困难,成为两个超级大国的最高领导人。他们在上台后,都面临着前任留下的政治困境。 但两人也不尽相同。习近平虽然早年生活坎坷,但其家世背景、从政意愿和能力都与出生在夏威夷的奥巴马完全不同。此外,虽然两人上台后都要面对之前的政治困境,但中美的国情毕竟不一样。奥巴马上台时,美国深陷伊拉克战局,2008 年经济危机的创伤远未恢复。而习近平上台时则面临着反腐和政治稳定等问题。 从这样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中美的两个相似点。一方面,中美都倾向于与它们发展过程中犯下的 “错误” 撇清关系;另一方面,中美都在试图扩大世界影响力,宣扬它们的普世价值观。 但是中美对各自在世界上的地位认知还是存在很大不同。自从一战后,美国在威尔逊的倡议和推动下,在纽约成立了联合国总部,试图通过不同的国际机构和本身强大的军事力量,建立其全球领导者地位。而现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政治磨难与经济困境,在外交政策和全球眼光上,相对更内向和保守,一直以国内 13 亿人的稳定和发展作为政权合理性的基础。 昨天:历史上的两个文明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后人往往能从历史之中为当下的问题找到解答灵感。同样,在审视了当下中美的异同后,作者把眼光投向中美的历史,进行了两次有意思的比较。 第一次比较的时间在 19 世纪中期。时针拨回到 1864 年和 1865 年,我们发现中美几乎同时发生了两件有象征意义的事。1864 年,太平天国领导人洪秀全去世,享年 50 岁;1865 年,时任美国总统林肯遇刺,享年 55 岁。前者代表西方基督教文明首次对中国政治产生冲击,后者则代表美国北方工业区和南方蓄奴州之间在经济和意识形态上的对抗。 这两位历史人物去世后,中美差距进一步扩大。在美国内战中,北方势力占据上风,统一全国,为美国成为 20 世纪全球最强大的国家打下坚实的政治和经济基础。北方当时所代表的工业资本家势力、反奴隶制思想以及他们对现代民主思想的具体化,更是通过这场内战成为后来美国意识形态的基础。 而当时的中国经历了太平天国的重创之后,又经历了一系列国内外危机。虽然中途试图通过“戊戌变法”维持统治,但清政府的意识形态仍旧是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差不多同时期进行明治维新的日本打败了清政府,越加暴露了中国改革的缺陷。相比之下,中国后来的改革者和革命者,无论是胡适、鲁迅,还是孙中山、毛泽东,都倾向于和传统决裂,认为只有和过去决裂,才能救中国。 第二次比较的时间在 20 世纪早期。为突出中美当时政治理念和实践中的异同,作者比较了当时对两国政治发生深远影响的领导人——美国第 28 任总统威尔逊和中国的 “国父” […]
回到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