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导航
展开导航
宿亮 | 2013-09-25
学者比较中国政府和企业在安哥拉、尼日利亚介入当地电信产业的不同方式,认定中国通过创建“多赢”模式,推动产业发展,并分析在非洲政治经济博弈中取得先手的“玄机”。
宿亮 | 2013-09-11
体育具有政治属性,服务于政治。运动员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被赋予政治内涵。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可以在体育比赛中同场竞技,打破外交僵局。体育独立于政治只是一种“乌托邦式”想法。体育与政治之间的难解之缘值得更深一步的探讨。
宿亮 | 2013-08-27
随中国经济和政治影响力增强,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理应成为政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中国问题研究的踪影在西方比较政治学中难以寻觅。一方面,与中国问题学者的研究方式有关,造成中国问题研究难以形成大量具备延展性解释力的理论;另一方面,中国研究面临“政策黑箱”,使主流学界对这种非西方式民主制度研究存在偏见。
宿亮 | 2013-08-23
从安全和经济角度看,中国“北望”自然而言。中国北极战略的基本逻辑是与北极地区国家展开合作,尽力保持北极地区国际政治博弈现状,避免对抗。同时,反对北极地区国家形成排他性“小集团”。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中国的“软实力”,参与北极事务,并影响现行北极治理模式。
宿亮 | 2013-08-16
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历史学教授贺萧所著《记忆的性别:农村妇女与中国集体主义历史》则以农村妇女的口述史为一手材料,通过妇女的回忆透视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国农村社会的情景。书中记录这些女性对战争的回忆、在新旧婚俗之间的挣扎、在土改中的希望与失望、饥荒时代的生活。通过这些故事,作者似乎在探究中国女性内心深处的东西,如儒家思想中尊卑次序的观念等等。
宿亮 | 2013-08-09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法学院学者认为,中国政府不是一个国际法的破坏者,而是参与者和制定者。事实上,在一个小范围的法律环境下,遵守法律要求、合理利用规则能够为个体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而在国际法环境下,作为崛起的国际行为体,中国的加入一方面确保原有法律体系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能够推动这一体系在最大限度实现“共赢”。
宿亮 | 2013-08-02
南中国海是中印龙象棋盘上的重要棋子。出于在地缘政治上遏制中国,印度海军和石油勘探团队已经出现在南中国海。印度虽不是南中国海博弈的主要行为体,但已成为这一地区战略分析不得忽视的力量。印度想在南中国海扮演什么角色?打算怎么实现它的目的?印度的介入会给其他行为体带来什么影响?
宿亮 | 2013-07-30
考克凯恩在《中国城市里的年轻人》一书中认为,中国年轻人是复杂的,不是传统观念里简单非黑即白的概念。年轻人的形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所处的环境、主流观念的影响,形成复杂的多面体。“青年中国”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化中重要的命题,值得更多年青一代学者分析、解读。
回到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