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导航
展开导航
宿亮 | 2012-06-28
欧洲人眼中,中德经济关系的迅速升温一方面代表了欧盟整体对中国外交的话语权提升;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统一的外交战略,一些欧洲学者也担心这种趋势会导致德国过于强调自身经济利益,而忽视欧洲整体利益。
陶郁 | 2012-06-28
数据显示,同一个美国人,看待中国人民的态度和看待中国政府的态度很可能大相径庭,二者的相关程度极低;而意识形态因素对于美国人看待中国的态度以及他们的对华政策取向,具有不容忽视的显著影响。
刘冉 | 2012-06-27
当韩寒以一篇《太平洋的风》再度引发人们对台湾社会与文化的憧憬,台湾学者却始终保持着深切的忧虑与反思。韩寒眼中的温文友善、拾金不昧与助人为乐,究竟是否是台湾社会独有的民族特质?台湾的“公民民族主义”究竟包含哪些侧面,又是如何形成?韩寒将之归因于台湾保存了中华传统美德,台湾学者又如何看待?
宿亮 | 2012-06-21
美国国会研究专家认定,中国海军能力与美国愈发接近,不断蚕食美国战略优势。因此,国会议员应就美国海域预算和结构建设等议题上综合考虑中国海军的发展,做出对应性措施。对中国而言,发展海军、实现战略目标是应有之义。在能力提升过程中,受到关注以及针锋相对的政策措施也是客观现实。
陶郁 | 2012-06-15
中美关系在2012年的头五个月遇到了诸多挑战,但仍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稳健发展的态势。包道格认为,帮助中美关系涉过险滩的因素主要有两个:第一,中美两国在今年都面临着高层换届,双方都有保持两国关系平稳发展的诉求;第二,中美两国高层领导之间已经建立起良性而高效的互动机制。
汪吕杰 | 2012-06-13
中国的法治仍然面临着数个严重问题,包括司法独立的缺失,法律执行力的薄弱,以及人们对私权保障的强烈需求。很多人认为,中国的法律写得很好,但未能完善执行。与此同时,媒体,尤其是网络新媒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参与到中国政治当中,可以被认为是推动完善法治的一股积极力量。
宿亮 | 2012-06-12
孔子学院已成为中国海外形象中的最突出现象之一,对孔子学院的研究也越发成为热点。外国学者从多个角度对孔子学院进行不同的解读。对于中国人而言,如何有效地利用国家资源和文化遗产,真正实现外交或文化传播目标最为重要,这也就要求我们更多“开眼看世界”,对孔子学院展开深入的探讨。
回到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