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导航
展开导航
宿亮 | 2012-09-12
仔细分析中国经济国情就能发现,人民币缓慢、稳步的升值才是中国利益所在。不过,从2005年开始,人民币在7年时间里快速增值40%,这一快速升值趋势是外部重压所致?亦或是中国衡量自身金融状况的选择?研究者指出,面对内外压力,人民币的未来取决于中国政府对美国压力的理解与反应速度。
宿亮 | 2012-09-10
中国外交政策是一系列行为体互动的结果。这些行为体中不仅有党、政府、军队,还包括处于传统权力结构边缘的能源企业、金融机构、地方政府、研究组织、媒体和网民等。在细分外交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多方行为体基础上,值得注意的是,权威多元、国际化程度之辩、保卫核心利益这三大特征正改变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以及中国对外打交道的方式。
宿亮 | 2012-08-24
从经济政策和制度设计上看,国有企业在未来中国经济中仍将占据主导力量。没有迹象证明,经济结构的变化可能会导致国企地位将会有所撼动。问题的关键在于,国企占据主导地位的未来中国经济中,经济成果如何惠及百姓以及民企如何获得市场空间。
宿亮 | 2012-08-02
学者为美国今年大选的获胜者“支招”:无论谁当选,都得看到只有美国回归世界经济引擎,中国才会更谨慎考虑对美政策,所以经济和内政才是关键。另外,新政府应该尽可能建立对话沟通和互信,同时在国际问题上展开实质性合作。
宿亮 | 2012-07-30
美国亚洲问题专家认定,中国现有银行体系存在不正当竞争、银行不良贷款以及地下钱庄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金融风险。另外,在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业方面仍存在一定限制。中国银行体系逐渐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如何在开放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银行业体系并合理应对银行业全球化趋势,是亟待中国政府解决的重要课题。
回到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