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导航
展开导航
宿亮 | 2012-12-20
到达极地、穿越极地是理想主义的洁白梦幻;参与开发、参与治理是国际政治的现实召唤。经济利益的彰显、国家战略的需要推动中国扬帆北极。在现实政治中,作为北极“圈外国家”的中国虽不拥有任何主权权利,但仍希望成为游戏规则制定者,影响极地地区治理的国际合作。
宿亮 | 2012-12-13
猜测未来世界政治格局一直是国际关系学者的主流趣味。有学者认为,由于中国、美国和欧洲在全球政治经济中的重要性,由三国共同协调世界秩序的“三边时代”有可能主导世界。其中,欧盟可以作为连接中美的桥梁,利用欧盟与中美的双边关系,增进中美之间的互信。
宿亮 | 2012-12-05
“中国威胁论”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是老生常谈,而关于中国资本输出对发达国家造成的竞争压力是“走出去”战略实施后常被西方提及的议题。中国对俄罗斯和中亚地区的投资就使得欧盟频频紧张,后者将这一地区看做战略能源基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经济发展和资本市场运作本无可厚非,但过分无序扩张引发对手恐慌和国际压力的话,实际上得不偿失。
宿亮 | 2012-11-22
没有人想要的产品是卖不出去的,公共外交领域也是如此。中国近年来在欧洲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和孔子学院等机构惹人眼球,但欧洲民意调查显示,中国形象并没有因此得到根本性改善。中国亟需改善其公共外交方式方法,扭转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并以此推动中欧关系发展,这可能会成为中国政府突破种种外交难题的新途径。
宿亮 | 2012-10-26
最近几年,一旦全球经济波动,“中国模式”即被提及,这或许是一种活跃的学术思考。但如果变化中的中国经济增长被固化成“模式”,那么人们可能真的会忘记中国经济发展尚不成熟、尚有亟需改进之处的事实。活在“中国模式”的梦里,忽略政治经济发展规律,对于中国和试图实践“中国模式”的发展中国家都未必是好事。
回到开头